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经济学术语>股利支付率> 股票分红如何计算?如何计算企业利润?什么是股利支付率?

股票分红如何计算?如何计算企业利润?什么是股利支付率?

2018-10-02 16:07:57  来源:股利支付率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85分钟的时间

股票分红如何计算?如何计算企业利润?什么是股利支付率?

时间:2018-10-02 16:07:57  来源:股利支付率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通俗的讲分红是给送钱,配股是送股.一般在年终和年中,才会分红。

股利支付率:年度现金分红总额/年度归母净利润,反映上市公司在分红上的“慷慨”程度。

股息率:每股现金分红/上年末股价,反映持有股票的收益水平(不考虑买卖股票的资本利得)。

股票分红一般什么时候到帐:

一般分红都是除权除息日当天就能到账,不过也有例外。这个看上市公司安排,一般半月之内肯定会到账。分红送股都会自动进行,不需要任何操作,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比如,像盘子比较大的股票,分红涉及的金额很大,结算就需要比较多的时日,这样公司就会有个具体公告,公告上会说明分红具体到账日期。

深市分红流程

领取方式:自动划到投资者帐上.

领取时间:R+2日到帐(R:股权登记日)

国有股、法人股、职工股、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红股,由深交所于R+2直接记入各相应股东的证券帐户.

公众股及转配股的红股按下列程序记入各股东证券帐户:

(一)R+1日收市后,证券营业部通过结算通讯系统接收结算数据包中的红股明细数据;

(二)R+2日,红股到帐,可流通红股上市交易.

沪市分红流程

领取方式:自动划到投资者帐上.

领取时间:R+1日到帐(R:股权登记日),投资者可直接到指定交易的证券部查询红股是不是到帐.

每10股送X转X派X元是什么意思

送、转、派分别代表了上市公司分红的三种形式:送股、转股、现金分派。

送股、转股都是上市公司向股东派发股票作为分红,不同的是,送股是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化为股份,而转股是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份。

送股和转股会使股本增加,但不改变股东权益,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有所减少,因而每股价格就会降低,形成除权。

沪市分红流程

对于持股人来说,送股和转股后,持股数量变多了,股价降低了,但持有的股票资产没有变化。

举个栗子:

你持有A股票1000股,股价10元,A公司分红方案:10送5转5,分红后,你的持股变为2000股,股价变为5元。

看到了吧,送股和转股,上市公司是不用掏钱的,只是一些会计数字上的变化,类似于1张100元变成10张10元。

而现金分派就不一样了,上市公司要掏出真金白银。

现金分红不改变股本,但股东权益减少,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也会减少,因而每股价格就会降低,形成除息。

每10股送X转X派X元是什么意思

对于持股人来说,现金分派后,收到一笔现金分红,持股数量不变,股价降低了,持有的股票资产减少。

举个栗子:

你持有A股票1000股,股价10元,A公司分红方案:10派1元,分红后,你收到现金分红100元,你的持股还是1000股,股价变为9.9元。(不考虑缴税)

送股、转股和现金分派构成了广义上的上市公司分红;

而狭义上的股票分红,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还是现金分红。

例如:下列股票就是两种分红方式兼而有之。

300146汤臣倍健在2015年终执行的分红方案为:

10转10.00派6.00元(含税,不含税5.4元)除权日2016-03-24

如果某股民原先持有该股1000股,则分红之后,持有股份将变为2000股,

假定原持有成本价为20元/股,则分红后股票成本价为9.73元,计算过程如下:

1、除息成本价20-5.4/10=19.46元

2、除权成本价(19.46*1000)/2000=9.73元

当然二级市场价也会因为分红出现对应的直接反应

A股所谓的分红啦高送转啦纯属瞎扯蛋的数字游戏而已作为中小股东你根本享受不到公司经营的利润收益

每10股派8元相当于每股八毛;但不是白送你的而是从股价中扣除

其他的分红的股票当然也是一样的

分红的4大理由

强制性分红

常见于国企。它们的大股东是国资委、财政部等国家部门,需要企业按时“上供”。

现金流充裕且没有回报更好的用途

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低,对现金的使用能力较差或者根本不需要现金,尽可能把盈利分给股东是更好选择。

吸引长期投资者,稳定股价

有些上市公司强制规定了每年分红至少多少多少。这就能吸引很多长期资金,比如说保险、社保等来投资,有助于稳定股价。

短期内企业赚了一大笔钱

比如说企业卖掉了自己长期持有的一座楼,短期大赚一笔,就把这笔收益分红出去。或者一些强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的时候盈利非常高,这时也会把赚到的盈利分红给大股东,例如这几年的钢铁行业。不过这些主要是短期的,超高分红很难持续。

如果是长期稳定分红的公司,通常是前3种原因。

当然,还有些公司“大方”分红,是为了吸引资金把股价炒高,这样的公司我们需要警惕。

现金分红要缴税

现金分红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不是在发放红利的时候,而是在卖出股票的时候。

在卖出股票时,根据持股期限,计算现金分红应纳税额,由券商从个人资金账户中扣收税款。

现金分红要缴税

举个栗子:

你持有A股票1000股,A公司现金分红,每10股派10元,收到现金红利100元。

如果你持有未满1个月时就卖出500股,将从你的证券账户中扣税10元(10元=100元÷2×20%)。

如果你持有超过1年卖出,则无需扣税。

这样的税收规定,明显是为了鼓励大家长期持股,减少短线交易

对于持股时间较短的股民来说,现金分红缴税会“有点亏”。所以在上市公司公告实施分红后,有些人会选择在股权登记日之前卖出。

分红是无意义的数字游戏?

一直以来,股票分红的“存在感”很低。

很多人都认为分红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把自己的钱分给自己,有意思吗?”

股票分红果真没有意义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股票不分红,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此话怎讲?

根据经典的股息贴现模型(DDM),股票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内在价值取决于未来能给予持有者的现金流,也就是未来公司给予投资者的分红折现后的总和。

巴菲特也说过:对股权投资者来说,股票不过就是一张债券,只是它的期限是永远。

那分红就分红好了,为啥还要除息?把分红从股价里扣走?

由于分红的预期,股价上涨,比如某股票A,发行价1元,假设投资者预计该股下年度会分红0.1元,那该股就会在1.1元附近波动。也就是说,股票价格里已经包含了分红,而实际分红的时候就要把这0.1元剥离。

如果不剥离,那新入场的投资者没享受到这个分红,凭什么以1.1元的价格买这只股票?岂不是亏了?

此外,分红的意义还在于它是股票投资实现收益的重要途径,一些高股息的股票,每年的分红就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不错的回报。

而如果不分红,那投资者只能通过交易才能套现。

所以,股票分红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数字游戏”,认为股票分红没有意义的,多半是短期持有、想通过低买高卖来获得收益的“投机”者。然而,目前A股市场上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属于此类。

然而,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也只有一家伯克希尔-哈撒韦。

在分红这个问题上,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好公司都热衷分红,但能够持续高分红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一定不差,属于“绩优股”。

公司的分红派息十分重要,需要加以考虑。如果它的分配方案是适当的,它的股价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罗伊·R·纽伯格(美国共同基金之父)

财务报表亦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有关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证券投资已经成为百姓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不是专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常识,很多投资者因为不懂报表而错失买卖股票的良机。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挖掘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是广大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通过资产负债表,能了解企业在报表日的财务状况,长短期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权益和结构等重要信息。

(一)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科目的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的科目很多,但投资者在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时重点应关注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和递延资产四个项目。

1.应收款项。

(1)应收账款:一般来说,公司存在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会计核算中设有“坏账准备”这一科目,正常情况下,三年的时间已经把应收账款全部计提了坏账准备,因此它不会对股东权益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大量“三角债”,以及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该科目来进行利润操纵等情况。因此,当投资者发现一个上市公司的资产很高,一定要分析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是否存在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同时要结合“坏账准备”科目,分析其是否存在资产不实,“潜亏挂账”现象。

(2)预付账款:该账户同应收账款一样是用来核算企业间的购销业务的。这也是一种信用行为,一旦接受预付款方经营恶化,缺少资金支持正常业务,那么付款方的这笔货物也就无法取得,其科目所体现的资产也就不可能实现,从而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

(3)其他应收款:主要核算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如企业发生的各种赔款、存出保证金、备用金以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这么简单。例如,大股东或关联企业往往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挂在其他应收款下,形成难以解释和收回的资产,这样就形成了虚增资产。因此,投资者应该注意到,当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其他应收款”数额出现异常放大时,就应该加以警惕了。

2.待处理财产净损失。

不少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挂账列示巨额的“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有的甚至挂账达数年之久。这种现象明显不符合收益确认中的稳健原则,不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3.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

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无实质上的重大区别,它们均为本期公司已经支出,但其摊销期不同。“待摊费用”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超过一年。从严格意义上讲,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但它们似乎又同未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而且在会计实务中,不少人也习惯于把已发生的成本描绘为资产。

(二)对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的分析

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的分析中,重点应关注其偿债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常用的指标。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应远高于流动负债,起码不得低于1∶1,一般以大于2∶1较合适。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但是,对于公司和股东,流动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流动资产还包括应收账款和存货,尤其是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大而引起的流动比率过大,会加大企业短期偿债风险。因此,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应收账款及存货的情况进行判断。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即用于衡量公司到期清算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最低限为0.5∶1,如果保持在1∶1,则流动负债的安全性较有保障。因为,当此比率达到1∶1时,即使公司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也不致影响其即时偿债能力。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剔除了应收账款及存货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一般来说投资者利用这个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比较准确。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这三个比率的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一旦企业破产清算,债权人得到的保障程度如何;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占份额,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为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的是债权人得到的利益保护程度。投资者在看财务报表时,只要看一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总额这几项,便可大概看出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这三个比率只有在同行业、不同时间段相比较,才有一定价值。

(2)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其公式为: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该值应该低于100%,如果高于100%,则说明企业动用了一部分短期债务来购置长期资产,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经营风险也将加大,实为危险之举。

★一、财务报表分析案例★

华能国际(600011)与国电电力(600795)财务报表

分析比较报告

一、研究对象及选取理由

(一)研究对象

本报告选取了能源电力行业两家上市公司——华能国际(600011)、国电电力(600795)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01年度—2003年度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简单分析及对比,以期对两个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得出简要结论。

(二)行业概况

能源电力行业近两、三年来非常受人瞩目,资产和利润均持续较长时间大幅增长。2003年、2004年市场表现均非常优秀,特别是2003年,大多数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增长,同时经营性现金流量大幅提高,说明整体上看,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的效益在2003年有较大程度的提升。2003年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37元,高出市场平均水平95%左右。2003年能源电力行业无论在基本面还是市场表现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且未来成长性预期非常良好。电力在我国属于基础能源,随着新一轮经济高成长阶段的到来,电力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尽管目前电力行业投资规模大幅增加,但是电力供给能力提升速度仍然落后于需求增长速度,电力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缺电形势将进一步恶化。由于煤炭的价格大幅上涨,这对那些火力发电的公司来说,势必影响其盈利能力,但因此电价上涨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因此,我们选取了这一重点行业为研究对象来分析。

(三)公司概况

1、华能国际

华能国际的母公司及控股股东华能国电是于1985年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它与电厂所在地的多家政府投资公司于1994年6月共同发起在北京注册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60亿股,2001年在国内发行3.5亿股A股,其中流通股2.5亿股,而后分别在香港、纽约上市。

在过去的几年中,华能国际通过项目开发和资产收购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保持盈利稳步增长。拥有的总发电装机容量从2,900兆瓦增加到目前的15,936兆瓦。华能国际现全资拥有14座电厂,控股5座电厂,参股3家电力公司,其发电厂设备先进,高效稳定,且广泛地分布于经济发达及用电需求增长强劲的地区。目前,华能国际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之一。

华能国际公布的2004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营业收入为64.61亿人民币,净利润为14.04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97%和24.58%。由此可看出,无论是发电量还是营业收入及利润,华能国际都实现了健康的同步快速增长。当然,这一切都与今年初中国出现大面积电荒不无关系。

在发展战略上,华能国际加紧了幷购扩张步伐。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电力等能源的严重短缺。随着中国政府对此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华能国际逐渐走上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张的道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华能国际必将在中国电力能源行业中进一步脱颖而出。最后顺便提一句,华能国际的董事长李小鹏先生为中国前总理李鹏之子,这也许为投资者们提供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2、国电电力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95)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控股的全国性上市发电公司,1997年3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现股本总额达14.02亿股,流通股3.52亿股。

国电电力拥有全资及控股发电企业10家,参股发电企业1家,资产结构优良合理。几年来,公司坚持"并购与基建并举"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公司两大跨越。目前公司投资装机容量1410万千瓦。同时,公司控股和参股了包括通信、网络、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公司12家,持有专利24项,专有技术68项,被列入国家及部委重点攻关科技项目有三项,有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1年公司股票进入了"道琼斯中国指数"行列,2001年度列国内A股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第四位,2002年7月入选上证180指数,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上市公司50强,保持着国内A股证券市场综合指标名列前茅的绩优蓝筹股地位。

2003年营业收入18亿,净利润6.7亿比上年度增加24.79%。

正因为以上这两家企业规模较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正规,财务制度比较完善,华能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国电电力有相似之处,而两者相比在规模等方面又有着较大不同,具备比较分析的条件,所以特选取这两家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以下将分别对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二)财务报表各项目分析

以时间距离最近的2003年度的报表数据为分析基础。

1、资产分析

(1)首先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30多亿,规模很大,比2002年增加了约11%,2002年比2001年约增加2%,这与华能2003年的一系列收购活动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出企业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其中绝大部分的资产为固定资产,这与该行业的特征有关:从会计报表附注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当中发电设施的比重相当高,约占固定资产92.67%。

(2)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却没有提取坏账准备,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公司对其他应收款的坏帐准备的记提采用按照其他应收款余额的3%记提,帐龄分析表明占其他应收款42%的部分是属于两年以上没有收回的帐款,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两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作为坏帐损失处理,这部分应收款的可回收性值得怀疑,应此仍然按照3%的比例记提坏帐不太符合公司的资产现状,2年以上的其他应收款共计87893852元,坏帐准备记提过低。

(3)无形资产为负,报表附注中显示主要是因为负商誉的缘故,华能国际从其母公司华能集团手中大规模的进行收购电厂的活动,将大量的优质资产纳入囊中,华能国际在这些收购活动中收获颇丰。华能国际1994年10月在纽约上市时止只拥有大连电厂、上安电厂、南通电厂、福州电厂和汕头燃机电厂这五座电厂,经过9年的发展,华能国际已经通过收购华能集团的电厂,扩大了自己的规模。但由于收购当中的关联交易的影响,使得华能国际可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收购华能集团的资产,因此而产生了负商誉,这是由于关联方交易所产生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该剔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4)长期投资。我们注意到公司2003年长期股权投资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03年4月华能收购深能25%的股权以及深圳能源集团和日照发电厂投资收益的增加。

2、负债与权益分析

华能国际在流动负债方面比2002年底有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偿还了部分到期借款。

华能国际的长期借款主要到期日集中在2004年和2011年以后,在这两年左右公司的还款压力较大,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需要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以应付到期债务,这就要求公司对于资金的筹措做好及时的安排。其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有2799487209元,公司现有货币资金1957970492元,因此存在一定的还款压力。

华能国际为在三地上市的公司,在国内发行A股3.5亿股,其中向大股东定向配售1亿股法人股,这部分股票是以市价向华能国电配售的,虽然《意向书》有这样一句话:“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已书面承诺按照本次公开发行确定的价格全额认购,该部分股份在国家出台关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的新规定以前,暂不上市流通。”但是考虑到该部分股票的特殊性质,流通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华能国际的这种筹资模式,在1998年3月增发外资股的时候也曾经使用过,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华能国际向大股东买发电厂,而另一方面,大股东又从华能国际买股票,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太大的成本,仅通过这个手法,华能国际就完成了资产重组的任务,同时还能保证大股东的控制地位没有动摇。

3、收入与费用分析

(1)华能国际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通过各个地方或省电力公司为最终用户生产和输送电力而收取的扣除增值税后的电费收入。根据每月月底按照实际上网电量或售电量的记录在向各电力公司控制与拥有的电网输电之时发出帐单并确认收入。应此,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华能国际的收入情况。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电价由原来的计划价格逐步向“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过渡,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也将被打破,因此再想获得垄断利润就很难了。国内电力行业目前形成了电监会、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的新格局,五大发电集团将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划分成了五份,在各个地区平均持有,现在在全国每个地区五大集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均大约在20%左右。华能国际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国际的旗舰,通过不断的收购母公司所属电厂,增大发电量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2)由于华能国际属于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因此而带来的税收收益约为4亿元。

(3)2003比2002年收入和成本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上述收购几家电厂纳入了华能国际的合并范围所引起的。但是从纵向分析来看,虽然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6%,但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了2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加了27.34%,管理费用增加了35%,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说明华能国际的成本仍然存在下降空间。

从原来国家电力公司所属各上市电厂的横向比较上来看华能国际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仅次于桂冠电力,而且就行业的平均水平而言,桂冠电力的59.12%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经营业绩令人怀疑。但是从华能国际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横向比较来看,短期偿债能力偏弱,企业没有办法保证在短期内能够偿还借款。此外,华能国际的存货周转速度也比同行业的其他几家企业的偏低,这说明华能国际在存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下面附有2003年6月30日的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上市发电公司财务比例比较表,可以作为参考进行比较

二、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有几个重要的财务指标:

1、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衡量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高表示公司有着较好的净利润。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沪深两市每股收益最高的是贵州茅台(600519),为3.46元/股。最低的是ST超日(002506),为-0.31元/股。是不是每股收益高就意味着公司有投资价值?不是,还要看其他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等。

2、净资产收益率高,单看某一年度不一定表示股东权益在增加,相反在恶化。如000757浩物股份,截止2013年第二季度高达40%,但这是前几年亏损,净资产大幅减少所致,因分母减少,净资产收益率增长就不足奇怪了。如果结合未分配利润(必须为正值)分析,002016世荣兆业一季度为27%,其净资产管理能力应该比前者好。

3、看每股净资产逐年增加,逐年增加表示股东财富在增加,至少没有减少。有些上市公司收入和资产都在大幅增加,但看下它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权益,却是逐年下降,其原因就是逐年亏损所致。截止第一季度,每股净资产最高的是贵州茅台,达36.35,每股净资产高必须要求每股收益也要高,才能保证权益报酬率维持在正常水平。而每股收益高、每股净资产低的上市公司,将显示出净资产收益率高。如002016世荣兆业,每股净资产2.36,每股收益0.64,前者相对较低,后者又相对较高,所以净资产收益率会很高。这样的公司,若经营内外部环境不发生太大变化,其股价应该会维持不且也会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4、另外补充几个指标,是对上面指标的修正。对于净利润,还要关注它的现金流量,如果某上市公司净利润为正,但是它的经营现金流量又为负,要当心,这样的公司可能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增加过多所致,应收账款和存货转化成现金有时间过程,这个过程也存在着重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和存货跌价风险,另外还有就是报表上看不到的关联交易价格风险。

对这样的上市公司应多警惕为妙。净利润只是纸上富贵,落袋方为安。

还有一个指标也很重要,就是净资产周转率,它反映股东权益产生收入的能力,该比率高,说明净资产的管理效益高,结合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分析,就能评价公司的资产管理实力。

此外一些非财务指标也值得关注,比如公司的员工总数,有没有离退休和剩余人员,有的话也是一大包袱,另外还要关注控股股东、关键控制人的背景。看他们是不是擅长该行业的经营或者有着类似的背景,也能判断公司将来是一心一意发展主业做实体,还是进行资本运作搞投机买卖股权最终从股市隐退消失。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年报指标分析,我的意见是不能仅仅依据某几个指标就下结论,更要结合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包括非财务指标,既要横向多指标分析,也要纵向不同年度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三、价值投资如何通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来分析其盈余质量呢?

(1)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不良资产的增长,资产质量与企业未来的经营

能力息息相关。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账面资产与资产的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较普遍,管理当局为了当期的收益水平而“贴现”未来的收益,从而降低了当期资产的质量,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渗透着大量的不良资产。同时,企业还存在着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比如,高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未充分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等,它们将成为企业必须用未来盈利进行消化的“包袱”。因此,在对那些存在高额不良资产的上市公司进行年报分析时,应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剔除。在分析剔除不良资产时,可以将不良资产金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即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

在分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提足时,可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这些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账面价值是否和其市场价值吻合,以判断其盈余质量。同时还应主要关注存货的增长率是否与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一致或略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如果前者超过后者,说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可能有水分。通过不良资产剔除法,可以还上市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真实面目。

(2)为了缩小实际盈余和预测盈余之间的差距,公司可能会进行非经常性损益的一次性业务,价值投资应重点关注一次性的收入来源,如利用资产重组、股权投资转让、资产评估、非生产性资产的销售所得调节盈余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可采用异常利润剔除法,将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扣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3)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行使经济评价功能的“经济替察”,其出具的审计意见代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鉴证,是投资者判断报告盈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价值投资可以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中寻找反映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风险等线索。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可分为两大类型: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一般而言,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可信度相对较高,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揭示了公司经营和财务中所蕴涵的风险,其所公布的盈余数字被高估的不确定性比其他企业高,未来现金流量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高。

四、如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有用信息

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分析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并综合判断公司财务健康与否,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等,但是对于一些短中期价值投资决策在综合分析中不容易发现,然而这些短中期决策会在相应的时间段内明显的影响股价,甚至能改变一贯的估值判断。如何发现这些隐藏价值,因个人分析水平不同而不同。

首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中易变现固定资产、存货突然变大,或者是积累以后数额奇大,那么就可以分析一下这些资产的价值是不是具有快速增值的潜力、期货性质等或者是在人为的给这些比较大的有价值流动资产计提最大减值而造成账面大幅亏损,以至于严重影响股价等,如云南铜业2008年积累了大量存货,后因遇金融危机国际期铜价格暴跌又计提了巨额资产减值,但是这部分存货依然存在,资产减值只是浮亏,账面上的游戏而己。如今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看云南同业继续囤积存货,如果等到另一个商业周期到来,期铜价格上涨,那么将可能出现大幅盈利状况,届时股价也会随之上升。

又如:公司持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期货等,这些资产再受到价格波动影响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也会影响股价,如东航2008年与高盛对赌航油期货,之后油价猛跌浮亏较大,而到2010年第又涨了回来。如果将来石油价格一直高攀,而油料成本占营运成本比重较大的航空业,其拥有较低航油合约价格的优势将会显现。

其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可从异常规模投资活动支出分析该公司是否有其他未披露重大信息等等。现金流分析应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最重要的分析,因为相比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更具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它反映的信息也是最丰富的,因此对价值投资的意义也更大。

比如可以将现金流量与相关的、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对比,计算出相关比率。这些相关比率主要有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每股现金流量、股利支付率、销货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比率、营运指数和折旧影响系数等8项指标。

而价值投资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主要通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比率分析实现。常用的财务比率衡量企业三个方面的情况,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现金流的分析是最重要的,尽量能力求精细分析,核心分析要求从现金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并据此判断其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能力。财务比率分析与现金流分析作用各不相同,不可替代。

上述这些分析和发现都要靠平时积累的财务分析素养,对于价值投资这都是很重要的东西,需要经常的分析判断养成。

五、财务报表分析思路及上市公司财务猫腻常用招数

一、报表分析思路

思想准备:系统的思维去读财报

(一)看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首先就是去看什么?按照什么步骤什么方式来看?

1、读完整年报。

2、无论什么公司都是看盈利的质量、资产质量和现金流。

阅读年报一定要有一个系统的观点,熟悉的投资者还必须知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某些特点,然后去辨析。

3、中国上市公司的估值模式问题。

彼得·林奇成功投资福特的经验是,计算市盈率时并不是直接以股价除以每股收益,而是考虑了暗扣(Hiddenrebate),亦即在对福特估值时,要把闲置的现金加上。

(二)结构:三张财务报表应该看哪张?

1、众所周知财务报表有: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三个报表看哪个都是一门学问,三张报表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如何去看呢?

(1)初级分析者;暂时不要去看现金流量表,最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记住一句话:资产是损益的基础。

(2)有一定基础的分析者;分析现金流量表,虽然阅读和分析的难度比较大,但它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都很重要。

2、分析者阅读三张报表,最重要的是看哪一部分,其中尤其是哪些科目?其中最核心的指标又该是哪些?有需要特别留意的指标又有哪些?

(1)资产状况怎么去看问题?不用过分看重什么速动比率什么的,首先就看资产负债率是不是过高,一般来说制造业50%—60%就是个警戒线了,当然现在流动性过剩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其次重要的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之间的关系,总体看是否合拍,如果应收账款大幅异动,甚至是大大超过主营业务增长,那不是好事情。虽然资产负债表重要,但是成长性公司可以稍微放宽一些。

然后去看主营业务,看看有没有持续稳定的增长,如何波动,要注意的是同比、环比都要分析,时间上要逐年、逐季度比较,要细心。举个例子,你仔细看看中石化,就会发现有一年他一二季度持续增长,但是三四季度环比就不断的滑坡,四季度滑坡相当大。如果油价飞涨,你就知道它下一季度有可能亏损。

第一个表讲盈利质量,一般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收入成长性、利润成长性和毛利率高低。主营收入成长性是根本保证,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你企业输送氧气。在这里有一个隐形指标,对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是市场占有率。怎么去计算它的市场占有率呢?很简单,你用它的主营收入去除以整个行业的收入总数据,就能看到其市场份额。利润成长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是看利润波动幅度,这个指标能检验创造利润收入的潜力,增幅波动性越大,风险越大。毛利率其实关涉到企业发展的命门:可用于研究开发和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的空间系于此。举个例子,微软为什么屹立不倒?因为他每年能够取出20%—25%的销售收入去做广告,15%—20%去搞研究开发,而前提是他的毛利率达到了80%。

资产质量关注两个角度,一是资产结构,二是现金含量。资产结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如果这一比例过大,则会意味着这个企业或者行业的退出门槛很高,转型很难,经营风险较大。这是因为资产结构影响到成本结构。成本结构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无形资产摊销下来也计入固定成本,所以此类企业的成本相当于是刚性成本。而成本结构就像一个复杂的喇叭通过线路层层传导产生放大效应,如果收入值下降5%,很容易导致20%-30%的实际损益。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80%的资产都属于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非常容易遭受到技术壁垒风险,将来固定资产很容易面临更新换代,淘汰压力非常大,现有的固定资产都会滋生巨量计提。至于现金含量,也就是说你企业挣的钱究竟是真金白银还是不良资产?如果全部是应收账款,潜亏的风险很大,反过来说真金白银质量就比较高。微软能牛的原因之一就是保证现金占微软资产的百分之七八十。

现金流量表的阅读,也很有讲究,一是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二是自由现金流。我们常常比喻,现金流的三个分支:经营活动现金流是造血功能、投资活动现金流是换血和融资活动现金流是输血。如果一个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总和为正,则意味着可以不依靠股东注资,不靠变卖家产地皮,不用靠银行信贷就能稳定地生存。自由现金流是指企业在维持现有规模基础上,管理层可以自由处置的现金流量,是衡量还本付息以及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能力的指标,常常被忽视。实际上,这个东西相当重要,它既能反应一家企业的素质真正高低,也是把握机遇、应对风险的根本保证。比如现在房地产拐点来临,很多企业的现金流堆在应收账款、投资等项目上,很容易断裂,谁的自由现金流不畅,谁就被淘汰。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假帐一、虚构收入

假帐特征:可能会开具虚假发票,但也有可能是真实的;一般不会缴纳太多税金,可能采购一批物资来增加进项税,也有可能真的不惜成本缴纳了相关税金;还会伪造报关单,提供报关单复印件;虚假收入一般是挂应收帐款收不回来;也有收到货款的,但还要伪造银行对帐单(假收)或外汇核销单(真收),并且货款不是从客户企业直接打过来的;也有的是将应收帐款通过债务重组或直接冲抵其他往来款,转为别的资产形式。

假帐二:隐瞒收入

假帐特征:一般都是私人企业,也有国有企业;肯定要会做两套以上帐,一定有小金库。从收入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只有开了发票的才会入帐,收款也看不出来,企业只会对记帐了的应收款才会入帐。要查问题,最好就是看存货与成本。

假账三:其他应收款上做文章

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六、中国上市公司是如何实现财务造假的

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

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

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

“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

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

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

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通俗的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

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

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

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各个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账目的巡回审查,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都是审查的重点,结果有大批公司因为违反会计准则、进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处分,它们的财务报表也被迫修正。

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无论证监会处罚多少家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资者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类似的假账事件必然会一再重演,投资者的损失也会难以避免。

三、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

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

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

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

比如某家公司在2000年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2003年完工,但是在2003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

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四、难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

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

对于工业公司来说,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识破;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资者就会受骗。

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

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中国投资者和证券媒体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可能存在造假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疏忽,因为上市公司不好好做自己的主营业务,反而热衷于在“其他业务”上大捞一笔,在中国股市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许多公司名义上是“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或投资(实为投机)活动,其实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不把主营业务当一回事。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热度很高,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改头换面做房地产,开始是把房地产当成短期的“其他业务”,后来有的公司干脆进行产业重组,改为正式的房地产公司;钢铁、医药、进出口乃至旅游度假等比较热门的行业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追逐利润固然是资本的天性,但是作为资本数额很大、负有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浅的追求短期利润,对公司前景根本没有长远战略,无疑会损害股东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

这种目光短浅的不良倾向必须得到遏制,但仅仅依靠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力量恐怕难以有效遏制,必须同时依靠国家计划部门的宏观调控,才有希望刹住这股蔓延已久的歪风。

曾经在中国股市名噪一时的“戴梦得”就是一个例子,它原本是中国股市罕见的珠宝题材股票,但是从2002年就开始“逐渐转卖毛利率较低的珠宝生产线”,义无返顾的投入了炒作房地产的大潮。戴梦得(已经改名“中宝股份”)在2003年初完成了向房地产公司的转化,主要经营港口地皮;但是转化为房地产公司并不能增加它的业绩,直到今天,中宝股份仍然是一家净资产收益率不尽人意的冷门股票。

由此可见,从一个较冷门的行业转到较热门的行业,并不一定会带来业绩的相应提升;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往少数热门行业挤,造成的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五、债务偿还能力

衡量一家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流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很容易变现的资产)比上流动负债。

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的流动比例应该大于2,速动比例应该大于1,否则资金周转就可能出现问题。但是不同行业的标准也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

目前各种股票分析软件和各大证券网站都有专门的财务比例栏目,除了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之外,一般还包括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等,这些数据对于分析企业前景都有重要作用。

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与现金流量表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速动比例的上升往往伴随着现金净流入,速动比例的下降则伴随着现金净流出,因为现金是最重要的速动资产。

但是,某些企业在现金缺乏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比较高的速动比例,因为它们的速动资产大部分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种速动资产质量是很低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考察该企业的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如果现金比例太少是很危险的。

许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操纵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润,一方面维持债务偿还能力的假象,从银行手中源源不断的骗得新的贷款。

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时刻记住:只有冰冷的现金才是最真实的,如果现金的情况不好,其他的情况再好也难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业的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良好,现金又很充裕,我们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

现金固然是真实的,但也要看看现金的来临——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预示着企业的长期经营能力,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反应着企业管理层的投资眼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只能说明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的能力,如贷款、增发股票等。

刚刚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现金,这并不能说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以造假和配股为中心的“中国股市圈钱模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操纵利润—抬高股价—增发配股—圈得现金—提高信用等级—申请更多银行贷款—继续操纵利润,这个模式可以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没有足够的钱可圈为止。

操纵利润既是为了从股民手中圈钱,又是为了从银行手中圈钱;从股民手中圈来的钱一部分可以转移出去,一部分用来维持债务偿还能力,以便下一步圈到更多的钱。

这种圈钱模式只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不规范的资本市场,但这个不规范的资本市场正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圈到的资金越来越少,即使没有任何人发现马脚,这种模式仍然不免自行崩溃的结局。

在中国股市,做着类似勾当的公司大有人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许多公司至今仍然逍遥法外,等待着某一天市场回暖,继续造假圈钱的大业。

六、对上市公司假账手段的总结

每当中国股市发生重大丑闻,每当天真的股民被上市公司欺骗,股民们总是会网上写下“血泪追问”——“为什么某些上市公司明火执仗做大盗无人阻挡?为什么它们居然能够长期逍遥法外,骗走无数金钱?”

我的回答是:“所有的人都应该负责。政府和监管部门固然应该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应该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事实已经证明中国普通投资者是最大的瞎子。”事实上,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做假账的手段都并不高明,不仅专业分析人士能够识破,普通投资者也理应察觉。遗憾的是,中国股市的大多数投资者至今不知道阅读财务报表,连专业分析机构也经常闹出常识性的笑话,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只有幼稚可以形容。

有人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制度问题,只要把制度定好了,与西方“接轨”了,天下就太平了,股市丑闻就再也不会出现了。但是最近几年来,中国在金融、证券和公司治理上学习西方制度的努力不可谓不大,造假违规现象却还是层出不穷,资本市场一直停留在崩溃边缘。我们究竟是缺乏优秀的制度,还是缺乏执行制度的优秀的人?

是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存在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制度问题不是一切,相比之下,还是人的问题更严重。我们不仅要提高资本市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更要提高投资者整体素质,努力使这个幼稚的市场变的更加成熟。这样,重大违规操作才能够被扼杀在萌芽中,投资者的财产才能够有保证。

关键字: 趋势重组拐点
来源:股利支付率 编辑:零点财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