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仔细研读了西方一些研究对冲基金(与国内私募基金最接近的一个形式)的著作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的私募正好处在蓬勃发展的向上周期,发展水平已经完全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对冲基金,整体风格与操作能力都处于最为绚丽的时期。
就像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大国崛起”,中国私募不仅开启了国内的,还开启了国际的光辉征途。现在,西方的私募基金在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之后,面临衰退,或者说原地踏步。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中,“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在前言中描绘了这样一番场景:“随着20世纪90年代大牛市的落潮和泡沫的破裂,股市进入徘徊不前的低迷期,职业投资人风光不再,他们被说成拿着不该拿的钱、承诺着做不到的事的混混。对冲基金首当其冲,成为人们眼中骗人的黑幕把戏……有人把对冲基金比喻成抢劫无知者的金融强盗,而基金的管理者就是阴险贪婪的刺猜。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投资类别的表现已经大不如前。”
书中描写道,美国对冲基金的规模增长迅速,资产从1991年的580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年底的9 720亿美元。期间,美国对冲基金已经经历了几个牛熊周期,曾在1999年期间取得过9.4%的平均收益率,也经历过2002年资产比3年前缩水80%的苦痛。早在2004年股市不振期间,巴顿•比格斯就发现,对冲基金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
世界上最早的对冲基金始于1.949年。当年,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创立第一只对冲基金。琼斯所设基金的原创模式与现在的绝大多数对冲基金模式基本一样,通常采用离岸设立,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规避监管,投资者不超过100人,并且相当一部分资金都来自基金经理自己的腰包,且对投资者收取20%的业绩提成费用。
对冲基金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数据显示,从1990年1月到2005年12月,全球对冲基金已经创造了平均15.62%的年收益率,收益的年度标准差为8.25%。与同时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相比,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超过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500多个基点,而波动性却少了600多个基点。此外,全球对冲基金的收益,还与整个股票市场的表现呈低相关性。从1990年到2006年,16年中有15年全球对冲基金产生了正收益,仅在1994年亏损了4.31%。这段时期,诞生了无数对冲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如乔治•索罗斯、吉姆•罗杰斯、迈克尔•施泰因哈特和朱利安•罗伯森等。
现在将目光转移到中国,据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资料显示,中国阳光私募基金这几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特别是伴随几波A股市场的反弹行情,阳光私募基金市场获得空前发展,截止 2009年上半年,产品数量超过300只,其资金管理规模已从2008年年初的不足50亿元,发展到超过400亿元。
这仅仅只是部分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早在2006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就推断,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为8 000亿至9 000亿元左右;而活跃在A股市场的私募基金规模大约有5000亿元。
与西方对冲基金处于停滞期不同,中国私募基金的规模如同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期一样,正处在快速增长的时期。而且,我发现,中国私募基金的投资风格随着20072009年的井喷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尤其在2009年,呈现出花团锦簇的局面,各类投资风格几乎涵盖了西方对冲基金发展多年形成的多种投资策略。
西方对冲基金中,比较主流的有选股型、趋势型、中性套利型、事件驱动型、量化型等。可以轻松地发现,以上的对冲基金主流类型都可以在国内找到相应的品种,甚至一些名词借用的方式也一模一样。这自然有赖于近年来公募基金的蓬勃发展—他们最好的习惯之一,就是引用西方的投资管理方法。当然,一些海归派私募也功不可没,不然不会在出国之后,还不约而同地想到量化投资法,并迫切地将它引入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