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如何操作不同类型的股票
衡量一只股票盘子的大小有两个标准,第一是股票流通盘的大小,第二是股票流通市值的多少。
从炒作规模上考虑,一只股票盘子大小不仅决定于流通盘的多少,也决定于股价。比较合理地度量一只股票盘子大小的指标应该是该股的流通市值,也就是股价乘以流通盘。
比如,一只流通盘2亿的股票,股价3元,另一只流通盘4千万的股票,股价20元,哪一个盘子更大?哪一个炒起来占用的资金多?当然是后者,前者流通市值为6亿,而后者流通市值为8亿。
如果以主力炒作需要备下总流通市值70%的资金计算,则做前一只股的主力需要4.2亿元,后一只股票需要5.6亿元。
也就是说,做盘子大的股票要求主力更有实力。
以总流通市值衡量,股票盘子大小是变化的。
比如,前面那只股票,如果价格由3元涨到了6元,则6亿元的盘子变成了12亿,盘子变大。
如果主力有4.2亿元,他先以3亿元在3元附近收集了1亿股,占总盘子的50%,还剩下1.2亿元,按当时股价相当于流通盘的20%,占外而未锁定流通盘的40%。主力把这部分资金用于控盘,也就是用1.2亿元控3亿元的未锁定盘子。
如果以控盘资金和未锁定盘子的比例作为度量控盘能力的指标,则此时的控盘能力为40%。以后主力一路把股价拉上去,假设在拉抬过程中他进进出出,一路不赔不赚,到股价6元时他还有1.2亿元的控盘资金。
此时外面未锁定的流通市值已上升到6亿元,主力的控盘资金占未锁定市值比例下降到20%,主力控盘能力下降。
可见,在拉抬过程中,主力的控盘能力是逐渐下降的,这也是限制主力炒作目标位的一个因素。
如果有资金,哪个主力不知道炒得越高越好呢?就算炒上去待不住,出货时再回吐很大一段空间,也还是拉高一些开出更大的空间更划算。但拉多高是要受主力实力限制的,如果主力的实力不足,控盘资金少,则随着上涨,当控盘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敢再往上炒了。
所以,要炒多高的上限决定于主力有多少控盘资金,控盘资金充裕则炒得高,控盘资金不足则炒得低。
随着拉抬主力的控盘能力下降,这时主力可以利用临时贷款补充控盘能力,或者卖掉一部分建仓股票补充控盘能力。此时,留下的未锁定筹码越多,则为了补充控盘能力,需要借的钱或卖的股票就越多。
极端情况是绝对绩优股的通吃炒作和绩差股的短炒。前者锁定筹码极多,外面留下的市值很少,即使股价翻上几倍,也不用补充太多资金,稍微卖掉一些股票就可以保持控盘能力了。这就成了边上涨边出货,边出货边增加控盘能力打开上涨空间。所以,边上涨边出货不仅是一种出货手法,有时还是炒作必须的。
绩差股短炒把大量的市值留在外面,随着上涨,主力无法通过卖股票维持控盘能力,只有通过贷款。但大量短期贷款风险很大,所以,这种主力炒作时上涨空间的上限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缺乏进一步向上打开的能力。所以,通吃手法炒作往往可以把股价炒得很高,经常以翻几倍计;而绩差股的上涨空间则有限,涨百分之几十就差不多了。
股票流通盘的大小对股票走势的特性有影响。比如,在同样市值下,高价小盘股和低价大盘股的股性还是有区别的。
在业绩相同的情况下,流通盘小的股票会比盘子大的股票定价高。这是因为股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股票的供应量就是股票的数量,股票的需求量就是市场上想买这只股的资金
针对一只股票,每投资人都有一个自己愿意接受的价位。也就是说愿意在这个位置上持有该股票。设想把每个价位上愿意持有的人数和资金量进行统计,则可以形成一个柱状图,愿意在高价持有的一般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对一个适中的价位可以接受,还有人只愿意接受极低的价格。
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是这样的,从出价最高的人开始向下数,一直到需要等于供应量,这个价格就是市场价。市场的交易过程就是在寻找这个价格。所以,在需求量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小盘股的价格会高于大盘股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