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经济学术语>金融危机理论>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有哪些?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有哪些?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2018-09-14 20:58:33  来源:金融危机理论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16分钟的时间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有哪些?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时间:2018-09-14 20:58:33  来源:金融危机理论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有哪些经典的理论?

金融危机一般是指由于外汇、股票、银行抵押品等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最终传导到实体经济,给人们的就业、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金融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发,特别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伤害甚大。彻底走出衰退往往历时漫长,事实上,今天我们尚处于上一轮危机过后的复苏期之中。

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金融危机、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之间的区别。狭义上看,金融危机就是货币危机,也可以说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货币危机是资本的短期流动造成的,而债务危机则是资本的中长期流动造成的。因此,金融危机(或者说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本质并不相同,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比如,欧债危机紧随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这篇答案里,我们主要讨论货币危机。

所谓货币危机,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汇率波动幅度在 15%~20% 之间就可以视作货币危机。这样的冲击程度,就有可能使一国无力维持其汇率水平,导致其固定汇率制奔溃。

关于货币危机,迄今为止,学术界一共出现过四代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由 Krugman 提出,他认为,投机冲击之所以会带来货币危机,根源在于这个国家经济先出了问题。比如,该国采取过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耗用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下降到一定程度,这个国家无力再维持其汇率稳定。这个时候,投机冲击一旦发生,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大规模贬值。等到外汇储备耗尽,该国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并且,该国货币的汇率会停在一个很不利的价格水平附近浮动。如果考虑市场能够预期到冲击的发生,并迅速作出反应,该国汇率崩盘的速度还会更快(羊群效应)。

虽然该理论的问题比较明显:各方扮演的角色比较单一,央行基本只能被动反应。不过,70年代的墨西哥,80年代的智利,倒是都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第一代理论给我们提供的洞见是,避免危机发生的关键在于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有哪些经典的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可问题是,货币政策天然就具有 “动态不一致” 的倾向。换言之,政府总希望借助一定水平的通胀来换取失业率的下降。所以,政府并不总会严格贯彻其 “零通胀” 的承诺(比如暗中向市场注水)。预期到这一点,公众就会对政府的承诺抱有怀疑,从而减缓自己对政策的响应。(我的宏观老师应该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信徒,他经常提到货币政策的本质就是如何欺骗市场。)

考虑到政策可信性的问题,Obstfeld 认为,货币危机是可以自我预期的。即便经济是健康的,仍然有可能被外部的投机冲击拖入泥潭之中 (sunspot)。比如,攻击方可以大规模借入本币以购买外币,这会导致本币汇率下降,这样,再以低廉的价格买入本币偿还债务,就可以赚取差额。这种做空行为容易引发恐慌,随后出现抛售本币的浪潮,抛售行为进一步导致汇率下降,产生恶性循环。缺乏信心的公众,为投机行为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虽然本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对抗投机攻击。但这么做是有代价的,首先,会增加本国的债务,其次,提高利率是紧缩性政策,它提高了市场借贷的成本,这对经济无疑会起到更加负面的作用。

这一代理论非常强调市场的信心和政策纪律,因此它的反危机建议也着重在这两方面做文章。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面市。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速度和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这可能需要新的视角。

Krugman 观察到一个被他命名为 “过度金融” 的现象,即资本在虚拟经济中的过度积累(泡沫化),助长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从而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这样,一旦外界冲击发生,就可能导致泡沫破裂,而酿成危机。

除了以上提到的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企业债务风险和裙带政治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另外两个关键因素。第三代货币危机把紧急资本管制作为应对危机的选项之一。

第四代货币危机理论

还在发展中。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金融危机。从现有文献看,关于危机爆发的成因,学界主要集中于金融衍生品及房地产市场泡沫、金融监管缺失和货币政策失误等方面。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危机的爆发,但并未触及根本、结构上的问题。本文从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货币主义学派比较的视角,分析此次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不同原因解读 

1.奥地利学派基于商业周期的解释。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由于政府不当的货币政策而引发的,而并非凯恩斯所认为的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纯粹的市场经济中只会出现商业波动,而非商业周期。商业波动是指日常经济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特定行业由于企业家预测失误等原因引发的萧条,即市场上一些行业繁荣另外一些行业衰退的情况。而商业周期是市场上所有行业普遍的繁荣和萧条的问题。 

当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时,新的货币流入信贷市场从而降低了信贷利率,企业家被银行的通货膨胀所误导,会向“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进行投资,尤其是远离消费品的“高级生产领域”,于是生产结构被拉长了。企业家的投资抬高了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促使投资由“低级”生产领域向“高级”转移。然而这种转移并不是由时间偏好的真实下降和储蓄的上升带来的,人们仍以原有的偏好花费增加的收入,从而需求会从高级生产领域重新转移到低级生产领域,企业家发现他们的投资发生了失误。此时若货币停止增加,则使高级生产部门的投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被废置,在市场压力和政府偏好下,政府会继续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当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大幅上升时,市场上便形成了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通货膨胀不可能无限地扩大,当政府停发货币,收缩信贷时,萧条便开始了。 

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美国的信贷扩张。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美联储一度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越来越多的钱进入房地产、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美联储银行大量发行货币,用于投资的资金增加了,资本商品被过度的投资。从2001年至2007年,采矿业从5780亿美元增加到12520亿美元,增长了117%;房地产业从112310亿美元增加到186820亿美元,增长了66.3%;耐用品从996亿美元增加到1194亿美元,增长了19.8%;批发业从3470亿美元增加到49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总的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方面,没有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将自利行为引导至社会最优状态。要使得经济在长期内取得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对经济实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首先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于是出现了萧条和失业。克鲁格曼说:“当你理解和相信市场会令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原则以后,你会发现衰退是一件特别的事。在经济衰退,特别是严重衰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到处是供给,而需求无处可寻……”。 

其次金融市场的泡沫经济以及政府监管的缺失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助长了房市的泡沫,为次贷提供了繁衍的温床。而格林斯潘极力推崇对金融衍生品不予干预的政策,1999年,在格林斯潘和时任财政部长鲁宾的推动下,国会永久性地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监管的缺失使得金融创新品急剧增长,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终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3.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过剩的解释。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方面有共通之处,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是从“生产过剩”的角度论述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经济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在简单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买和卖的分离以及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危机的产生成为可能,“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买和卖的分离。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这里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危机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制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一边是无限逐利的资本家所推动的生产力的无限夸张,另一边是无产阶级有限的购买能力,于是生产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生产的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货币的观念形态得到膨胀,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经济危机的隐患。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