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炒股理论>气势理论> 如何更好的把握证券市场?现在的证券市场是怎样的?

如何更好的把握证券市场?现在的证券市场是怎样的?

2018-12-22 14:44:15  来源:气势理论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48分钟的时间

如何更好的把握证券市场?现在的证券市场是怎样的?

时间:2018-12-22 14:44:15  来源:气势理论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1999年,美国十大著名股评家对全球股市进行预测(包括中国沪深股市),结果九个是错误的。无独有偶,每年关于中国股市走势的预测,所有的券商、基金以及大部分国内外金融研究部门都出过报告。如此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报告能否对当年的市场走势做正确的预测呢?只要对比一下历年的预测报告结论与实际结果,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如何更好的把握<a href='/gushiyaowen/290200.html'>证券</a>市场?现在的证券市场是怎样的?

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及日元升值的支撑,日本股市在1984年年初突破10000点之后,走出了一波令人炫目的大牛市行情。至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点。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坚信股价只涨不落、地价只升不降的“大和神话”。1990年年初,I《日本经济新闻》在对20位著名企业家采访时,大家乐观地-致认为,1990年的股指将继续上冲至42000~48000点。但是事与愿违,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1990年4月2日,日经平均指数暴跌至28000点,从此踏上了长达10多年的漫漫熊途。

中国股市在2006年和2007年出现了一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在短短的两年多里,上证指数从998点上升到6124点,于是不少专家宣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股市将会出现黄金十年大行情。然而市场是无情的,在上证指数上涨到6124点时,行情便出现了V形反转,在短短的一年内,跌幅竟然达到70%以上。

为什么那么多的金融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高学历高智商的企业家会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这样则寓言故事。小马来到一条河边,看到水流很急,它不敢过,就去问老牛伯伯。老牛说:“河水只到我的膝盖,我天天过,没有一点危险,你放心过好了。”小马正要过河时,松鼠看到了,于是大叫道:“小马哥,千万不能过,危险啊!那天我的同伴就被大水冲走了。”其实,老牛说的是事实,松鼠说的也是事实,但它们都是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你是小马,你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与股市评论十分类似。

首先,这些专家教授们都是采取假定一推论模式进行研究的。先是提出一种假定甚至猜想,建立一套数学模型,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再进行推理计算,最后得出结论。那么,当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结论还能保持正确吗?我也曾建立过数学模型,用于研究公募基金的持仓比例。由于不知道基金具体持有哪些股票及持股比例,而是用上证300指数来代替,其结论自然不精确,甚至有时会超出模型应当存在的合理范畴。

股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没有边界条件的,模型无法涵盖所有影响股市的因素,因此,采用假定一推论模式研究经济也许是可行的,但用于股市研究则必定是错误的。事实上,由于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所以股市分析模型是难以建立的。

其次,同样是经济学家或金融学博士,由于他们各自提出的假定或猜想不同,构建的模型不同,因而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比如,“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和“市场永远是错误的”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其实又都是正确的。从实证的技术分析角度来看,市场永远是正确的;站在内在价值与股价的关系角度来看,市场又永远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弄清楚前提,我们是不可能充分理解它的含义的。

前面我讲过,客观市场只有一个,而对市场的诠释却有很多种观点。对同一事物的论述,经济学家的观点有时大相径庭,10个经济学家有11种观点。并且,任何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利益立场、不同事物的相关性对客观市场的“残缺描述”,“逻辑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事后我们可以证伪但不能证真,事前我们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真”。与真实的客观市场相比,我们大家都是在“瞎子摸象”。

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一定具备行情分析与操作的现实意义,如果以此作为投资的依据将大错特错,不能以辩说为必然。研究部门或专家的权威性与预测的准确度没有任何相关性。尽管权威部门获取的信息量要比其他预测者多得多,但由于影响预测对象的因素实在太多,模型难以建立,因此信息优势并不能在股市预测准确度上得以体现。

至此,我们明白了:尽管研究报告都非常优秀,逻辑推理也无懈可击,但事实却总是与其相背,其中的原因都可以用“小马过河”和“盲人摸象”这两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来诠释。

早在经济学理论出现之前,无论外国还是中国,各国的国王们发现了减少铸币金属含量于已有利的秘密,于是信用扩张就开始了。到后来,纸币的出现更加大了这种趋势,信用扩张变相地增加了全民的税收。正如亚当·斯密所讲:“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削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均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为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而推行低利率政策,一旦市场利率出现上升趋势,就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稳定利率。到了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根本不用考虑造成经济衰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大量印刷钞票”就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是最著名的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断言“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克服通货紧缩”。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论点一直没有得到验证。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决策的依据,不管是哪一派的经济学说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尽管理论并不一定是科学的。但是,政府是经济舞台的设计者,我们只能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研究。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同盟国代表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时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采取“双挂钩”的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面临黄金大量流失时,尼克松总统突然宣布“今后美国停止将外国人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单方面改变了长达25年的国际货币机制。从手段的决绝与干脆上来说,这的确是一场“货币战争”,而且是闪电战――没有和任何盟友商量,没有经过议会辩论,没有透露任何口风。

当美国出现任何危机时,就采取开动印钞机印钞的办法来解决,于是美元不断地贬值。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以指数式、爆炸性地被“创造”出来,美联储通过开动印钞机贪婪地掠夺着世界的财富,一方面在美国产生庞大而持久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摆脱不了美国制造出来的这场恶梦。美联储能够印刷纸币,但是不能“印刷”原油和黄金,无节制的信用扩张完全扭曲了实体经济的价值观。

当今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一体化经济,美元的强势地位影响及决定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各国的经济运行还受其历史发展、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地理资源、人口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一国宏观经济包括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和经济全球化三大部分。由于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经济行为理论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传导之外,还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进行经济结构分析。

虽然说研究宏观经济对于我们成功投资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要真正研究透彻却是十分困难的事,绝非个人投资者能够胜任,而且还存在着实践上的判断困难。比如,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股市产生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行情,伴随着股价上升的同时积聚了严重的泡沫。媒体对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刚先生进行采访,当主持人问“目前的市场泡沫有多大,泡沫破灭的临界点在哪里”时,樊刚先生回答说:“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泡沫不可测量。”

再者,宏观经济与股市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应的。CDP增长与股指关联背后的理论是戈登增长模型,即股票价格捕捉了关于未来GDP增长的重要信息,但市场事实却不是这样的。2001-2005年,我国CDP增幅每年都在8%左右,可是股市却长期下跌,为什么呢?这与全流通问题有关,当时全流通问题就像一把悬在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同时与上市公司的结构特点有关。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它们的业绩普遍下降,于是形成了5年之久的大熊市,但它们并不代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投资、民营企业及产品出口对于GDP的贡献占很大的比例,从而造成GDP增长与股市行情产生了背离现象。即使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GDP与股市也并不存在着完全对应的必然联系,只存在一种较强的相关性而已。

以上只是宏观经济方面存在的困难,更大的困难还是行业分析方面的。选择一个蒸蒸日上的成长行业,并且跟随这个行业的成长而成长,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是我认为,这种方式也许只有研究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这样的专业机构通过团队的力量才可能做得到,他们具有各方面专业人才,通过投研团队的通力合作能够对各行各业进行深入地研究。对于普通投资者,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即使是专业的分析师也做不到。原因何在?

比如,我学的是生物专业,如果说认真静下心来研究生物方面的公司也许有优势,但是对于化工、机械、房地产、医药、银行、IT等行业我却是门外汉,如果我去研究这些行业,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肤浅的,很难深入到“实质层面”。比如,我曾对医药行业进行过研究,实践中发现,由于上市公司很多,药品极多,很多药品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的药理作用、市场规模、竞争情况、生产成本及现金流情况,乃至商业贿赂费用等,因而难以计算其现金流。

我曾在深圳一家阳光私募公司从事研究工作(主要是煤炭、有色和化工行业,当然我的研究不够深入,主要是通过大量阅读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来进行)。我发现,行业研究的确有利于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状态。当行业增长时,对于相关的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通常具有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却很难做到定量研究;当行业出现重大利好时,其相关股价通常会有所表现,但更多的是借题炒作;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往往研究得过细,容易迷失方向;研究报告更多地强调逻辑,与客观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行业研究最大的弊端是不考虑进出场时机,且有很强的滞后性。

同时我还发现,各个行业领域里的研究员往往过分看好个人所研究的行业机会,很容易误导投资者。有时,我们必须从行业研究中“跳出来”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我认为,只有通过公司“经营层面”的研究才可能更好地进行行业/产业方面的研究,才可能深入到实质层面,否则就像雾里看花,似是而非。

按照“宏观+行业+企业”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不仅“研究面”太宽,而且“研究链"太长,其研究结论必然会出现异化现象。

其实任何经济背景下都有一些公司是赚钱的,即使发生战争也会有公司发战争财。也就是说,不管宏观经济如何,不管行业遇到什么问题,总会有一些上市公司能够赚到钱。股王巴菲特投资股票时并不在意宏观经济,关键是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如何。经验表明,不管牛市还是熊市,总是会有一些个股形成长期上升趋势。我认为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法是:首先,从财务报表和年报上分析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其次,分析公司的利润来源及其竞争优势;最后,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及其市场变化对公司收益的影响。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似乎更可行,而且是始终紧紧围绕上市公司这个主题。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随着市场有效性的增强,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内幕消息依次不存在超额利润(有效性越强,越不存在超额利润;有效性越差,越存在超额利润)。但是,它忽视了人们心理的非理性,忽视了资金流动性,忽视了市场的投机性及主力机构主导的作用。而且,信息的传播是有过程的,并非突变。也就是说,有效市场假说并没有研究清楚股价形成的机制。

现实中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属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意义上的那种有效资本市场,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不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与此同样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不存在个股价格差异,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能够真正地脱离公司的内在价值。这说明股价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相关的。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不是完全单向决定和线性反映的关系,同时存在着双向反馈和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对其市场价值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对其内在价值的生成和演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地说,股票价格影响公司的筹资规模、速率和成本;制约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影响着公司的市场地位、信用评级以及公司的并购重组

同时,每个资本市场都存在着显著不同的个性,证券市场的价格与资本市场的个性高度相关。同一个上市公司,在不同个性的资本市场里会体现出显著不同的市场价值。比如,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市场中(如A股与H股)股价不同,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市场中采取的利率不同造成贴现率出现了差异,因此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中的股价不同。

另外,在资本市场上,资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不是均衡分布的,它总是以一种潮流形式展开永恒不息的波动。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本市场里,上市公司的股价都呈明显的“热点效应”,表现出板块分化现象。如果按照经济学的观点,金融市场总是趋于均衡,并能准确反映一切有关未来的信息。失衡是由外部冲击引起并随机发生的。但是索罗斯认为,2008年的崩盘证明这一假说并不成立。他认为,金融市场总是在扭曲地反映现实。此外,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会影响资产价格理应反映的所谓基本面因素。这就是反射性原理。金融市场不具有趋于均衡的倾向,反而有生成泡沫的倾向,而且泡沫在破灭之前会持续变大,泡沫破灭之后又会出现大幅下跌。换句话说,趋势有自我强化的作用。长期而言,股价脱离不了内在价值的制约;短期而言,行情的潮流的形式运动,并不存在所谓的均衡。

以上三种现象蕴含着资本市场上股价生成机制的最重要的秘密:股价是与公司个性相关的;股价是与资本市场个性相关的;股价是与趋势潮流相关的。这三个相关因素,导致了跨市套利行业的存在和两种投资哲学的分野――以巴菲特、彼得·林奇为杰出代表的价值投资派和以乔治·索罗斯为杰出代表的趋势投资派。由于他们都抓住了影响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成功。又由于他们只抓住了一个相关因素,所以他们都错失了对方哲学所昭示的大量投资机会。而且,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试图将二者融合起来的努力,必然导致哲学的混乱和决策依据的无所适从。

看来问题进入了死胡同,两种投资哲学真的无法融合吗?我们知道,巴菲特擅长价值投资,他做的是个股投资,选择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在价格低于价值时买人进行长期投资;索罗斯则是一位投机大师,他做的是宏观经济,当一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失衡时卖空指数和外汇进行投机。由此看来,二人是完全不同的风格,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举个例子说明,谢国忠博士曾是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前他曾预言印度尼西亚将出现金融危机,并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楼价将下跌50%,事实证明完全正确,真是神了!其实很简单,这是股市的异化现象。当一国的经济增长时,国际游资必然通过各种渠道涌入,造成资产价格上涨,大家都去炒股炒房,继而推高股价和房价,并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在泡沫没有破灭之前会持续放大,而股市和房地产的繁荣只能是虚假的、短暂的。后来,在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的冲击下,果然不堪一击,并产生连锁反应,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此看来,“业绩才是证券市场的永恒主题,价值才是证券市场的根本”。巴菲特与索罗斯虽然风格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价值规律的体现。所不同的只是一个在价格远远低于价值时买人,另一个是在价格远远高于价值时卖出。两者都是利用异化现象从事投资或投机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在大学课堂里和基金公司中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它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建立的一套系统分析模型,根据一些特定的假定和边界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然后用来指导证券交易,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思路。根据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建立起来的模型本身就是不可信的,而且贝塔值(β)与我关于个股分化的研究结论是矛盾的。方面公司的发展往往是强者恒强,集中投资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率。分散投资从理论上讲能够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事实上却是以降低收益水平为代价的,而对于系统性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另一方面,证券交易与战争是十分类似的,是仅次于战争的残酷游戏,它遵循军事原则,成败在于把握性,先胜而求战方能取得成功,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岂能采取概率的方法指导交易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四处出没,寻找获利机会,当一国的经济增长时他们就去投资,分享经济成果,当一国的经济出现问题时,他们就对冲做空,严重地干扰乃至摧毁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金融体系,从而在证券市场上造成了人为的巨幅波动,因而更加增大了市场预测的困难程度。我认为,最难把握的就是市场,多年的实践证明,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绝对准确地预测市场。气势理论能够对未来行情的方向和运动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只是相对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根据气势强度的变化进行修正。

一直以来,外界总有一种误解:成功的投资者都是那些拥有高学位的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或者是金融学博士,交易者必须绞尽脑汁才能获利。事实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没有用,现实中有用的知识学校里却没教”,“在证券市场上不在乎专不专业,而在乎实不实用”。美国200多年的证券期货历史的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知识实在没有必要,我们所受的正式教育实际上妨碍了我们的交易能力。因为金融市场是社会学,总体讲是混沌的,并不存在诸如物理与数学之类的严格的逻辑推理关系,市场的随机因素很多,交易的艺术成分远远超过科学。“当一个投资者拟定一项决策时,他绝不可能完全了解该项决策背后的每项立论根椐”。正规的学院教育灌输给我们太多的抽象理论及人类的行为固定模式,又怎能理解市场的混沌行为呢?这就印证了西方那句著名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正是由于经济理论的混乱,政府的人为干预,无节制的信用扩张,国际贸易的失衡,研究结论的异化,国际游资的出没,以及非理性的投机等,“多重多次”地扭曲了实体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大大地增加了证券市场的复杂性,使得预测难上加难。

在投资方面,投资成功最重要的不是理论、方法和策略,而是投资者的意志和执行力。对于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我们可以听,但不可以全信;可以启迪我们思考,却不能指导我们交易。如果说知识多就代表了能力强则是大错特错了。比如,李云龙式的将军文化都不高,但却成为了战场上的胜家,应该说他们都是战争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比起那些学院派的将军不知高明多少倍,一个人的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证券市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理性的,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解。前面我们讲过,关于内在价值就有多种估值方法,比如基本资产的企业价值、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基于并购重组的企业价值和基于选择权的企业价值,一个企业的真正价值绝不是单一的理论模型所能覆盖的,而是多种估值方式的组合。因此,准确计算价值是不可能的。

金融博士陈毅先生告诉我:“估值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结果”。开始我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经他解释才理解。他在研究创业板估值时发现:采取不同的模型及参数进行估值计算,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事先给定一个任意结果,通过选定不同的估值体系、计算模型、业绩预测、贴现率等方法,就可以计算出这个事先给定的结果,进行价值计算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买或卖的理由而已。我们不能否认价值投资的合理成分,但也并不是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理性的。在牛市时,价值投资往往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在熊市来临时,如果坚守价值投资将会损失惨重,这已为2008年的A股市场所证明。也就是说,价值投资是有前提条件的,而且公司的内在价值本身也是在变化的。另外,我在实践中发现,在牛市中暴涨的大牛股在熊市时跌幅都是最大的,远远超过一般的股票,究其原因,可能是基金集体重仓持有多杀多所致。由此看来,在证券市场上如果说价值投资是理性的,那么更广泛意义上的理性却是顺势而为。我沿用《孙子兵法》的观点:夫兵形似水,股形也似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股之形,顺势而为。

其实,投资股票绝不是学术研究。成功其实很简单,从实践中找到一套经过验证的且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策略,然后严格执行就成功了,就像套公式样简单。既然成功是那么的简单,为什么多数人还是亏钱的呢?首先,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很多明明都懂得的东西,在实践中,人们就是不能或不敢按照“理论”行事。理论一旦进入实践,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理论”了,将有无数的因素伴随着它,去影响实施这种理论的人,动摇他的心智和意志,从而使他处于茫然之中,再无纯执理论时的坚定和潇洒,尤其是在有着巨大心理压力的金融证券市场更是如此。其次,人性的弱点对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不能战胜自我,不能坚持趋势原则。投资理论、方法和策略是可以学习的,但人性是不能够传授的。只有经过市场血与火的洗礼,才能够不断走向成熟,这一心理历程要靠投资者自己去历练完成。也正因为如此,成功不可以传授,成功永远是成功者的成功。

证券市场上有一种分析方法就是量价分析,似乎有句话成了公理:推动价格上升的内在动力是成交量,甚至有人建立了量价理论模型。可是我发现远不止这么简单,当大盘上升时需要量的配合;个股长期下跌转向上升时也需要量的支持;而当个股长期上升时,未必需要量的配合,当行情放量时反而可能离顶部不远了。再说,“3·27”国债事件之后,国债行情一跌狂涨,并没有成交量的配合。

更不解的是,我在2003年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时发现:2002年采用的《证券投资分析》教材是中央财经学院出的书,2003年采用的《证券投资分析》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出的书。关于成交量的说法完全相反,一本书上说:成交量大,是因为市场认同小。另一本书上说:成交量大,是因为市场认同大。孰是孰非,难有定论。

《证券投资分析》(2003年版)是证券分析师必考的科目,作者把它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分析,这部分只是从表面上讲宏观分析,没有从深层次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而且掩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央行信用扩张的本质。第二部分是公司分析,是以三大报表为基础的,与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面讲过,企业的盈利模式、战略优势、人力资本、科学管理、创新能力、品牌渠道、资本(资源)整合能力等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里却没有反映出来(张利教授);而且用于证券分析的沃尔比重绩效纯属闭门造车。第三部分是现在投资组合理论,建立在许多并不存在的假设基础之上进行的智力游戏,与我的实践完全不一致,且晦涩难懂。第四部分是技术分析,这是我早已放弃多年的,在我看来全是错误的,为了应付考证再去学习真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如果以为通过了证券机构考试就有足够的能力正确地分析行情了,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波浪理论是一个较为经典的技术分析理论,在证券市场上有不少投资者的确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但是我认为波浪理论是玄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同的波浪理论专家对于同-.张行情图的波浪有不同的数法,且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孰是孰非,不得而知,从逻辑上讲也违反了矛盾论,因为按照一种理论进行行情分析结论必须是唯一的才有实用操作价值。一个多解的理论对于证券投资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实践操作要求的是唯一解。只有唯一解才是确定性的,才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不是投资,而是赌博。

波浪理论是由艾略特创立的,而他本人从来没有进行过证券期货投资,他在退休后无聊的情况下找到了大量的期货历史交易图,一张张翻阅找到了行情运行的规律,是对期货历史图表的总结。对于期货也许是有用的,但对于股票市场则未必有价值。因为不同的企业发展的道路是不同的,个股的长期趋势也就不同,进而行情的运行规律不同,所以用波浪理论数浪是不现实的。当然,波浪理论的专家是有办法解决的,那就是对于不符合“5升3跌”数浪规则的行情,波浪理论则以延伸浪或发育不全往数浪规则上硬套,未免有些牵强。波浪理论后继研究者们希望从“时间、形态、比例”以及费氏级数对此进行完善,其实是走人了误区,因为波浪理论的层次太多,浪中有浪,形态复杂,说起来简单,应用起来困难。波浪理论的延伸浪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延伸,波浪理论没有明言,即使是对于如何数第一浪也没有一个客观的依据,甚至各种理论书上所举的图例对于第-浪的数法也是不同的。另外,事后分析往往都是“正确”的,但实战时情况却完全不同。有人形容波浪理论是“洪湖水,浪打浪,不知哪浪是哪浪”“数浪数浪,晕头转向”。

当然,波浪理论也是有一定价值的,首先是对期货运行规律的总结,抛弃波浪理论僵化的数浪规则,它是气势理论数浪规律的一种常见模糊形式。另外,波浪理论认为,市场的走势有自身的规律,不受消息的影响,消息是依时依候产生的,成为事后解释市场涨跌的理由。这是一种正确的理念,但不全面。前面讲过,消息通常不能改变原有的趋势特性,但能产生趋势K线形态上的变化。

气势理论是一个比较简单、难学易用的分析理论,是一套正确的分析思想和方法,且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检验,但是气势理论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浪的分析方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有时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区分推动浪与强势调整浪,我们只能等待更进一步的证据。还有,对于振荡行情和强势调整行情,采取推动浪的方法分析可能会产生误导。

另外,气势理论是技术分析理论,因而是相对的,用推动浪进行行情分析也是一种逻辑,并不代表真实的市场。它的价值在于通常的市场运行规律都是按照这种形式运行的。

采取气势强度分析法,能够提前判断出未来行情的方向及其运动规律,但有时气势强度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失误。而且,根据趋势强度对未来行情的预测是相对的,是间接证据。实际操作时要依据直接证据进行决策。

本书还有一个理论上的盲区:我们能够将财务分析与技术分析的长期趋势进行统,却无法将其他基本因素与技术分析进行有机的统一。

气势理论进行行情分析时,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比如2008年中国股市大跌,我们第一次判断行情会跌到5000点之下,第二次判断行情会跌到4000点之下,但是具体会跌到哪里却没有讲,这说明气势理论只适于分析判断大市趋势行情,对于股市长期趋势的涨跌幅度只能通过气势强度和成长率高低来估计,难以通过理论解决。比如,我们判断2008年大熊市的最低点可能是1840点,只是根据泡沫破灭的一般规律进行估计,并非根据气势理论推导得出。由于股市会出现异化现象,所以预测涨跌幅是不现实的。

气势理论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成长率假说。我声称,从理论推导证明成长率假说是正确的,这一说法是违背经济学方法论、违背了“实证分析”的交易思想的。

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年报、公司动态、宏观经济和行业研究,目的是为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但是在实践中时常会出现基本分析结论与技术分析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方面,气势理论假定公司会持续按照原有的轨道运营,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加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滞后的,因此这种定量的分析方法有很大的缺陷。实践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从行业研究、宏观分析以及公司动态研究方面进行完善。

再来说说研究悖论的问题。由于任何人的分析和研究都是片面的,因此我们需要参照其他人或研究机构的研究观点,而其他的研究观点又不定都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的我们采用,不正确的我们放弃。问题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他们的观点是对还是错,说明我们的水平已经超越了他们或是有我们自己的体系,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非要参照他们的观点呢?

正确的思维出路在哪里呢?其实,要不要接受他人的观点,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其他的研究观点是不是有真知灼见;二是我们是不是有能力辨别出真知灼见。进一步讲,所谓的真知灼见是以“实证分析”为基准的。也就是说,市场才是永远正确的,或假定符合自已思想体系的才是正确的(事实上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否则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我的经验是,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是有害的,证券投资需要“独立思考”。“冷静下来,用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王亚伟语)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证券金融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的《市场研究大纲》应该包括:一是采取“实证分析”的哲学思想,而不是逻辑推理;二是有效的趋势分析方法;三是要尽可能地选择强势行情进行交易,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易系统;四是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五是严格坚持趋势原则(尤其是止损),绝对不能违背既定的交易纪律;六是“先胜而求战”,确有把握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不可率尔应战,机会总是会有的。

证券市场是个极为复杂的市场,它是社会学,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是自然科学,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东西等待我们揭示。比如,用一种方法赚钱,为什么用多种方法反而亏钱?根据趋势原则进行独立思考能够成功,为什么与人讨论反而受到干扰;除了非理性因素和未知因素外,我们知道的能够分析的因素与市场之间到底有多少相关性;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行情的走势;利空与利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将宏观、行业和公司的基本因素等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股价是围绕价值波动还是预期反应;周围情境是如何影响人们思维与决策的;人性如何成熟;成功能否传授,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以期逼近真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