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基金>基金投资攻略> 投资基金避免误区有哪些?

投资基金避免误区有哪些?

2019-01-23 21:14:33  来源:基金投资攻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20分钟的时间

投资基金避免误区有哪些?

时间:2019-01-23 21:14:33  来源:基金投资攻略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投资基金避免误区

任何投资误区的产生,都源于以自身愿望来片面解读市场信息,喜欢根据本已成为过去的经验来决定现阶段的投资行为。其实,大部分基民的第一次投资经历都很相似——只是听从旁人的指点买了,尽管什么都不懂,却在初始阶段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账面上利润的增长。问题在于,由于是第一次,由人的思维惯性决定,投资者从此以后也会像守株待兔中的那个主人公一样异常固执地坚守着以前也许是由于某种特定原因,也许根本就是由于偶然而形成的经验,却对市场投资热点的一次又一次交替轮回视而不见,从而错过很多获利机会。

投资基金避免误区

专业人士提醒,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市场,并依据市场的客观表现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基金品种。这是因为,只有当市场整体趋势向上时,买入相应基金品种贏利的概率才大。因此,投资基金的人请注意,理财的含义极其丰富,既要有正确的理念,也要尽力避开以下误区。

一、买新基金,不买老基金

相当多的投资者只有当银行推出新基金时才购买,有些人甚至为了买新基金,将涨得多的基金都卖了。新基金发售时银行门口火暴的排队场面似乎也证明了这种行为的正确性,但这是典型的盲目投资行为。因为开放式基金每个交易日都开放申购,没有稀缺性,在基金新发之后仍可以买到。新基金没有过往业绩,投资策略可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且大多由新基金经理管理,投资者无从判断其管理能力的优劣。此外,新基金建仓时间较长,在建仓期间如果市场上涨,基金净值涨幅将低于同类基金。

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研究老基金的过往业绩,分析其业绩表现的优劣、是否具有持续性来作为投资依据。

因此,新基金不应成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的理由,老基金应是投资者选择的重点。

二、高净值恐惧症

将基金份额净值的高低作为投资的依据是基金投资的另一误区。例如有人说:“基金净值这么高了,没有什么上涨空间了,不能买了。”电子在相同情况下,基金份额净值高是基金业绩表现优异以及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较强的表现。基金的上涨空间取决于股票市场的总体表现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与基金份额净值绝对值的高低没有关系,也不存在净值的上限和上涨空间的问题。

中国的基金业还比较年轻,2006年是中国开放式基金业经历的第个大牛市,目前净值最高的基金份额净值才刚超过3元,而美国富达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麦哲伦基金成立于1963年,已运作了约44年,2005年4月底的净值曾达到11496美元,约合900多元人民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表现优异的基金会不断创出基金净值的新高。投资者枉自估计基金净值上限的做法是极度不可取的。

例如,从2004年到2005年,大多数基金的净值都在1.2元以下,长期的熊市使投资者觉得12元都是遥不可及的上限。但2006年年初,12元被轻易击破,部分优秀基金的净值一直涨到接近2元才回调。2元又成为许多投资者心目中的净值上限,基金净值接近或突破2元时遭遇到大量赎回。前不久又有投资者怀疑,2元多的基金能涨到哪去呢?但是截至2007年1月22日,已出现了净值达到3.087元、累计净值达到34169元的基金。事实证明,基金净值不存在什么上限,高净值基金也不存在上涨空间有限的问题。相反,在相同情况下净值高的基金大多是管理能力较强的好基金。因为基金净值高就不买,投资者会损失十分宝贵的投资机会。

三、根据股指涨跌进行基金的波段操作

有人认为:“这只基金涨了好多,又回到前期的高点了,应该马上赎回,否则就来不及了。”许多投资者购买基金的钱是可用于长期投资的,如果基金净值涨得多了就赎回来,那么这些钱又投资什么品种呢?什么时候再进入市场呢?事实证明进行波段操作的投资策略是错误的。

有的时候,赎回并未阻挡净值快速上涨的步伐,也迫使投资者认识到,不投资的风险更大。比如当基金净值超过1.5元时,投资者才大量申购中间已损失了03元涨幅。该基金净值在200年6、7月间达到阶段性高点,接近19元,后来的回调又让短线操作的基金投资者心惊胆战,当基金净值再次反弹到2元附近的过程中,大量资金撤离了该基金。但基金后来的表现必将让这些投资者后悔不已,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基金又涨了50%。如果进行以上的波段操作,收益率可能只有60%左右。还有的人认为:看起来股指要调整了,还是赎回一些,等到股指见底了再买回来。这种基金投资策略看似合理,但是投资者有预测股指走势的能力吗?股指下跌多少,才能判断出股指要调整了,而不是短期的波动?

投资者没有专门的时间和专业的知识来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市场资金供求、企业羸利等影响股指走向的因素,也不可能较准确地预测股指的涨跌。往往在股市已出现比较明显下跌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能判断出股指可能要进行调整,这时再去赎回,很可能卖了个低点。根据对股指的判断,波段操作基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四、缺乏风险意识,全仓投入,仓促赎回

有人说:“听说基金很赚钱,股票指数涨了多好,赶快去买基金,将定期存款全拿出来买基金吧!”“哎呀,基金跌了,原来买基金也会亏本的,还是赎回吧。

基金投资于股票,股票价格波动较大,既可能带来高额收益,也可能带来较高风险。如果道听途说,盲目投资,尤其是为了追求高收益,将原来不能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投资于基金,就必然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听闻基金赚钱多,原不了解投资、不了解基金的人们也纷纷将存款取出而转买基金,结果后来市场深幅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大部分投资者难以解套。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知道投资有风险,要谨慎决策。

五、别人都赎回了,我的那份资产会受损失

市场的巨额赎回潮造成了一些持有人的恐慌心理:“别人的都赎回来了,我的那份是不是也应该落袋为安啊?”这种心理左右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另外一些投资者还担心,年底其他投资人的赎回,会导致基金净值的下降,从而使自己的资产遭受损失。

其实这是对基金认识的一个误区,股票升值,许多投资人选择在高位大量卖出,会导致股票市值的下跌。可是基金不是股票,其净值并不会因为遭遇巨额赎回而下降,唯一影响其净值的是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即使基金规模跌破2亿元的设立下限,但只要投资组合是赢利的,其净值依然在面值以上。

六、大盘涨了,基金净值也涨了,就应赎回持有的基金份额

大盘涨了,手中持有的基金净值也涨了,就应该赎回。”这是一些基金持有人的认识误区。虽然“低买高卖”是股市中股票投资者应遵循的赢利原则,许多做股票短线的投资人也是习惯于在上涨趋势良好时进行抛售,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套现,获得既得收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为股价下跌而带来的风险。但这样的股票操作手法也套用在投资基金身上,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的净值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它的投资收益,不可能一步到位、立竿见影。

七、分红后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会减少

分红后,基金净值会有一个突然下落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投资人的收益会减少。

分红使得基金的净值下降,但是基金的累计净值依然是不变的,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也是不变的。

实践证明,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在赎回后,会以更高的价格再赎回来,并且还要搭上一定的费用。因为根据规定,基金申购的赎回都是要缴纳定的费用,申购费率为025%至0.5%,一个来回,15%至2%的收益率将化为乌有。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于基金时,除了应对基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外,频繁地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对投资者来说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既然选择了基金这种理财方式,就应该充分信任为你理财的专家。

八、既然股票能做波段操作,基金也能做

波段操作,是一些短线客常用的股票操作手法,但此方法并不适合于基金。首先,投资基金做波段不是成熟的投资理念。基金投资专家注重的是价值分析与基本面的研究,由于各路基金都有各自不同的投资规划和投资组合,而且由于价值投资为主导思想,致使基金投资不可能马上见效,即使在面值之下徘徊也是正常的。因此,只要宏观经济是向好的基金收益率就会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基金的持有人,其实是无法选择做波段操作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所谓基金的“高位”和“低位”,也就没有办法在“低点”买进和在“高点”卖出。

九、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成熟的理财观念已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于是传统的存款一族正逐渐把目光转向股票、外汇、黄金等投资品种,基金凭借其专家理财优势而被市场青睐。但部分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只投资于某一基金公司的产品、某一类基金产品甚至某只基金,从而承担了较大的市场风险。

一位已经购买了平衡基金的客户长期坚持投资的“三三制”,即每月工资30%存款,30%保险,30%投资,而投资的主要途径就是购买各种类型的基金,尤其是新基金。这个客户满意地说,虽然每个基金收益不是很高,但每个月下来的总体收益相当于给自己多发了一份奖金,而且整体风险较低。

十、盲目追求产品创新

部分投资者在挑选基金产品时,盲目追求“第一只”的概念,认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事实上,基金产品的创新有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由谁来承担呢?实际上还是投资者。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主要考虑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成熟程度等因素,而平衡型基金作为国际上非常成熟的产品,是一种很好的投资选择。

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做空机制,而且上下波动性很强。如果没有避险工具,市场单边下跌时,基金的风险就会相当大。而平衡型基金能有效地通过资产的配置达到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目的。如果今年是牛市,可以调高股票的比例;如果认为这波行情已经走到尽头,那么就调高债券的投资比例。

十一、对基金公司的评价简单化

目前的中国基金市场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行业标准,一些基金评级机构目前的评级也基本上停留在基金排名上,并没有涉及对基金经理的评价。大部分投资者对于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评定,只简单停留在对其过往业绩的评价上。

国外评定一位明星基金经理一般要经过3至5年的时间,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产生一位明星基金经理,而中国基金业只有6年多的历史,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只有1年半。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综合考虑公司的股东背景、治理结构、投资团队的整体实力、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等多项因素。

十二、像买股票一样买基金

目前我国股市前景甚好,但大批个人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主要是因为个股走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专门的研究才能发现。基金公司作为专业投资理财队伍的优势极其明显,能够做出最佳投资决策,让投资者轻松分享经济增长而带来的投资回报。但部分投资者投资基金时低买高卖,像买股票一样进行短线操作,而忽视了基金的抗风险性和长期的收益能力。

十三、过分注重基金发行规模

从基金产品上来讲,每一只基金,按照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基金品种的特点与投资工具,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单只基金应有它合理的规模。

多大的规模适合自己公司的投资、适合股票市场的容量,并为投资人带来领先的收益,这就需要根据基金公司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来决定。如果基金公司盲目追求发行规模,最终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十四、分红意识不强

基金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尤其是专家理财产品,其产品的设计特点决定了基金投资组合的稳定性、基金投资收益的均衡化,从而导致了基金净值变动的有限性。因此,以分红取代对基金的短期套利,应成为今后基金投资真正的“时尚”。

十五、只认现金分红,排斥红利再投资

基金管理人在基金分配时都采取“二选一”的收益分配模式。但是,出于惯性的投资思维和落袋为安的想法,众多的投资者远离了红利再投资。

其实,红利再投资是一种互赢的分配模式,一则可以使投资者获得既定的投资收益,二是可以减少基金管理人因大量派现而导致的现金流减少,从而对基金持仓的品种进行被动式调整,致使投资者的收益受到冲击和影响。

十六、崇拜明星基金及基金经理

明星基金及基金经理,在基金产品的运作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基金投资是一个中长期的投资过程,检验和考核一只基金的管理运作能力还应当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考虑,而不能仅局限于一年或短期内不好,还套着13呢”。基金投资的收益是时点和品种的综合表现,基金挣钱了可能主要是因为当初介入的点位比较低,基金赔钱了可能主要是因为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有限。

事实上,在单边牛市表现好的基金未必能在震荡市里表现出色,单纯依据绝对收益来判断基金优劣显然有些偏颇,由于历史成本而不做基金投资品种的调整可能会在下一轮行情中错失先机。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