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炒股知识>炒股技巧> 如何区分伟大的企业与好企业?

如何区分伟大的企业与好企业?

2018-02-06 14:17:42  来源:炒股技巧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9分钟的时间

如何区分伟大的企业与好企业?

时间:2018-02-06 14:17:42  来源:炒股技巧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2008年3月巴菲特发表了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写得较为平实,却有多处可圈可点。

如何区分伟大的企业与好企业

如何区分伟大的企业与好企业

例如,巴菲特更清楚地说明了伟大(卓越)、好(优秀)企业与坏(可憎的)企业的区别: 

总结一下,有三种类型的“存款账户”。伟大的企业会支付非常高的利息,且利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优秀的企业会支付吸引人的利率,且只有当你增加存款的时候才能获得这些利息。最后一种是可憎的企业,它所提供的利息并不充分,且要求你不断增加资金以获得那些让人失望的回报。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中,喜诗糖果公司是伟大企业的模范。1972年,巴菲特用2,500万美元买下了该公司,当时公司的销售额为3,000万美元,税前利润不足500万美元,经营资金为800万美元。到了2007年,喜诗糖果销售额为3.83亿美元,税前利润为8,200万美元。关键在于如今经营这家企业所需的资金只需4,000万美元,只比当初的800万美元多追加了3,200万美元。在此其间,喜诗的税前利润总额为13.5亿美元,减去3,200万美元,有13多亿美元进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腰包,被用来投资其他公司。

巴菲特表示,好公司要从利润从500万美元增加至8,200万美元,通常需要投入4亿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好公司肯定不少,但它们为了获得增长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巴菲特举了飞行安全公司的例子。在中国股市中,我们可以举万科,每年它几乎都要大量融资,所以最多只是家好公司。

最后的坏公司,巴菲特举的例子是曾买入过的美国航空公司,它简直是资金黑洞。巴菲特在1998年利用“一轮对航空业乐观预期”把它卖了,还赚了不少。以后十年中,这家公司两次宣布破产。

伟大的企业,不用你投入太多钱,它付给你高利息,而且随时间增长;好企业,利息不错,但只有你不断增加存款才能得到;坏企业,利息率极低,钱却要投许多许多(换言之,还不如舒舒服服地存银行哩)。

巴菲特总结得多好。

第二,好公司与伟大的公司,我们出什么价格去买和卖?

我们说某股票,经常会说便宜、不便宜和贵,什么意思?价值投资者都知道要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所谓的安全边际。巴菲特在2008年致股东信中举了一个我们中国的好公司中石油的例子,他在2002年和2003年时买了1.3%中石油的股份,这大家都知道。但巴菲特是怎么估值的呢?他说当时与合伙人芒格商量,觉得中石油价值约1,000亿美元,而市值只有37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以不到四成的价格买入。那么什么时候卖出?虽然2003年巴菲特给中石油估值是1,000亿美元,但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他当然没在1,000亿美元时抛出中石油。到2007年下半年,中石油的市值增至2,750亿美元,卖了。巴菲特的理由是“我们认为这个估值水平和其他大型石油公司相当”。

这个理由,在我们中国的不少证券研究员的眼里恰恰是买入的信号,如果加上“中国溢价”,更应该买。但巴菲特抛出了,他没有说“太贵”,但是“不便宜”。

不便宜就应该售出,如果它仅是好公司。

“不便宜”对乐观的人来说,就是“不贵”。“不贵”也许构不成大力抛出的理由,但至少不能“买入”吧。很可惜,我们许多投资者偏偏大力“买入”。

“不贵”只有对“伟大的公司”适用。

巴菲特又举了喜诗的例子。巴菲特当初想用2,500万美元买下该公司,对方的出价却是3,000万美元。他本不想买,是芒格的主意打动了他,可他还是半心半意地还价。幸运的是,卖方屈服了,只要了2,500万美元。

这个故事巴菲特说过多次,2008年又说了一遍。难道他自诩买了便宜货?不是,巴菲特认为自己太幸运了,卖家应该回绝他的,如此他就会与伟大的企业失之交臂。

可也正因为这样,人们就认为可以用任意高的价格去买“伟大的企业”,却不知连巴菲特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巴菲特在信中指出,1993年他以4.3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份买入Pexter公司,却亏损了4亿多美元。但巴菲特叹道,由于他用的是公司股份收购而不是现金,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本身的增值,实际损失是35亿美元。

所以,对“伟大的企业”(很多还得事后检验)的出价应该是“不贵”(或不便宜)而已。对喜诗来说,巴菲特一口答应人家3,000万美元的出价,不求什么安全边际价格(2,500万美元)。对不对呢?

“伟大的企业”永远是稀缺的,价格却经常是昂贵的。巴菲特有的是钱,却在感叹自己买不到好企业(不要说伟大的企业)。2007年,只有到年底,巴菲特才获得了一个收购大单,“因而获得了我们的薪水”。而对象Marmon集团,巴菲特在1954年就有接触,早在1988年的年报中,他就对该公司创始人杰伊的商业天才大加赞叹。半个世纪后,杰伊去世多年,巴菲特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巴菲特难获得收购目标,一方面是他需要大交易,另一方面,不也是价格因素吗?

钱再多,就是不出手,哪怕最后2007年的公司账面净值增长只有11%,也不着急。这才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

在2008年3月5日的中国平安股东大会上,马明哲先生为什么不向股东好好分析一下这几年H股与A股的融资投向之得失?不是大而化之,而是每一大项都推敲一番,像巴菲特那样。

也许是苛刻,但单就中国股市18年的历史看,我们公司的融资业绩总体而言,很失败,尤其是钱太容易获得的时候。这就难怪我们的“散户”那么“脆弱”“敏感”“不讲情理”,不支持所谓的“伟大的公司”发展。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